山东星月净化工程有限公司
电话:400-0399-836
手机:15553982698
地址:临沂市罗庄区鲁南新国际
山东星月净化工程有限公司
电话:400-0399-836
手机:15553982698
地址:临沂市罗庄区鲁南新国际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Cheeloo College of Medicine, Shandong University)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积淀,其历史可追溯至1864年创办于山东登州的文会馆。1883年,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医师聂会东夫妇到达登州,开展与文会馆相关的新医药工作及医学教育,齐鲁大学医科办学由此开端。1890年,聂会东奉调济南创建了华美医院(齐鲁医院的最早源头),1891年建成华美医院医校,每年招收5名学生,学制四年。同一时期,英国基督教浸礼会的武成献和巴德顺也先后在青州和邹平设立了教会医院和医学堂,开始招收学生传授医学业务知识。1903年,美英教会决定将济南聂会东、青州武成献和邹平巴德顺所办的医校合并成立山东共合医道学堂(Shantung Union Medical College),聂会东任校长,学制四年。山东省第一所正规现代西医高等学校由此诞生,成为当时教会在华所办的四大医学堂之一,首届毕业生于1907年毕业。
1911年4月17日,山东共合医道学堂举行庆祝仪式,正式定址济南并更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这一天被齐鲁大学医学院定为建院纪念日。1917年,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济南主校园落成,中文名称改为基督教齐鲁大学。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随之更名为齐鲁大学医科,学制七年。1924年,齐鲁大学被加拿大政府批准立案,毕业生获得了加拿大政府承认的文凭与学位。医科毕业生被授予的是“医学博士”学位。多伦多大学承认齐鲁大学医科毕业生的学历和资格,学生可以免试入其研究院。
20世纪30年代是齐鲁大学的全盛时期。当时的齐鲁大学号称“华北第一学府”,和燕京大学并称“南齐北燕”,老舍、钱穆、顾颉刚、栾调甫、马彦祥、吴金鼎、胡厚宣等一批学术名家先后在此执教。学校医科实力最强,在30年代中期形成了“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的声誉。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齐鲁大学被撤销建制,但其医学院被原址保留,与由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和山东省立医学院合并成立的山东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医学院。“山医”新的篇章由此开启,建国后为山东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58年,山东医学院派出师资力量到济宁,支援济宁医士学校扩建为济宁医学院。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山东医学院曾到泰安地区新泰县楼德镇办学,并于1974年建立了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1979年楼德分院迁址泰安改名为山东医学院泰安分院,1981年更名为泰山医学院。1985年5月,原卫生部决定山东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科大学。
2000年7月,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2012年5月,山东大学按照国际标准、世界一流的要求和有利于发挥综合性大学举办医学教育优势的原则,以全面改革的精神,整合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等5个学院以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山东大学口腔医院、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等4所附属医院,成立齐鲁医学部。齐鲁医学部的成立是山东大学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客观需要。
2015年9月,学校为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依据《山东大学章程》及《山东大学综合改革方案》,颁布了《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重构齐鲁医学部管理架构,成立齐鲁医学部党工委。齐鲁医学部下设办公室(与党工委办公室合署办公)、政工处、人事处、教务处、科研与国际交流处、研究生处、财务与资产管理处、继续(网络)教育中心和医院管理处等党政管理机构。同时撤销医学院建制,组建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
2017年9月,为推动“部委省共建”山东大学医学教育,加强对“齐鲁医学”品牌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齐鲁医学”品牌的影响力,学校研究决定将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部更名为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英文名称不变。直属附属医院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名称不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更名为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简称“齐鲁二院”。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更名为山东大学齐鲁口腔医院,简称“齐鲁口腔医院”。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更名为山东大学齐鲁生殖医院,简称“齐鲁生殖医院”。
近年来,齐鲁医学院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深化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医学学科综合水平和办学质量明显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具有齐鲁医学特色的世界一流医学学科建设体系。一是聚焦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心血管病发生与防治、肿瘤发生与防治和微生物与药物研发4个重点方向,建设“临床医学与重大疾病”世界一流医学学科群;二是实施心血管病学、生殖医学、药学优势特色学科,以及精准肿瘤学、脑科学新兴交叉学科5个山东大学高峰学科建设项目;三是立项实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口腔颌面部组织的再生修复与重建、健康管理交叉学科、实验畸形学、医学免疫学、急诊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消化病学8个医学部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血液内科、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病学、康复医学4个培育学科建设项目。有6个医学学科跻身ESI全球研究机构前1%行列,其中临床医学进入前1.2‰,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前2‰,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入前3‰(其它3个学科分别为: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在U.S.News and World Report排名中,药理学与毒理学排名全球第91位,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入全球前200名。在临床医学领域,有7个临床学科先后进入复旦大学版中国最佳临床专科排行榜前10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在复旦版最佳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中跻身全国20强。
师资队伍方面。现有事业编制人员711人(不含附属医院),其中医学专任教师477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341人,另聘有临床教授副教授302人。直属附属医院事业编制人员3495人,非事编人员5490,合计898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952人。汇聚了一批杰出人才,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76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79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长江”“杰青”人才9人,“优青”基金获得者3人,面向重大科技项目的创新团队3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人。“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专家)33人。
人才培养方面。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本科专业。确立了卓越医生、医生科学家和生物医学科学家三类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医教协同,建立了“5+3”、专业学位与“住培”“专培”并轨培养体系和齐鲁医学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各类全日制学生约880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4697人,研究生3726人,临床医学(英语授课)留学生300余人。有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4门,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
科学研究方面。有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糖工程、辅助生殖与优生),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有6个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和6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近4年(2013~2016),SCI论文总数4715篇,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805项,4年累计到位科研经费7.2亿元,省部级以上奖励56项,发明专利授权160项。2017年,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4项。
国际交流方面。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与世界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先后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合作成立了山东大学-哈佛医学教育中心,与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合作建立了4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与挪威卑尔根大学合作建立了中挪脑科学研究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建立了生殖遗传联合实验室,与南澳大利亚大学合作建立了中澳健康科学研究中心。近期,与北美华人生物医药协会、淄博高新区生物医药研究院、美国淄博瀚海硅谷生命科学园合作,共同建立了“山东大学硅谷医药健康人才工作站”。
合作发展方面。积极创新医教研、产学研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在智力、技术、品牌等方面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广泛参与区域健康事业合作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了学校地方、学校医院合作发展长效机制。近年来,与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化医教研合作,共建了山东大学预防医学研究院;与淄博高新区管委会、新华制药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了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积极支持社会办医,与淄博世博高新医院合作,建立了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临床基地;与附属医院合作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共建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与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对接,积极筹建“山东大学齐鲁国际医学中心”。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攻坚阶段和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齐鲁医学院对接健康中国建设和国家“双一流”建设,出台了《山东大学医学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临床医学与重大疾病”学科建设方案》,立足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国际前沿,瞄准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以临床医学为核心,全面实施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引领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和生物医学等医学学科群建设发展,提升医学和生命科学整体水平。百年“齐鲁医学”新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
全体齐鲁医学人将继承发扬齐鲁医学精神,解放思想、创新体制、凝心聚力、抓住机遇、砥砺前行,为创建世界一流的医学学科奋发作为,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进步不懈努力。